新闻中心
»
热点资讯
竹立家:理性的改革逻辑何以可能——从风险社会理论及现实不确定性出发
李晓: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
杨继绳:解析公权腐败危局
盛邦和:“花神”的初见——萨特与波伏娃
高兆明:人民的正义:正义理论的中国问题意识
弗朗西斯·福山:历史的未来——自由民主制能否在中产阶级的衰落中幸存下来?
帅好:国不畏民死,画里逢盛世——饥饿年代的中国画家们
常修泽:“广义产权论”三大要义与产权保护制度
周大伟:40年前,尼克松到北京那一天
郭震远:台湾当局应对东海、南海局势的政策分析
张静:“上访村”为什么改变了?
陈孔立:台湾政治过程的“卡关”现象
李路曲:世界政治转型方式的变化与中国的政治发展
孟令伟:从殷周的井田制到当今的农地承包制——关于中国农地干预和演变的历史追溯
徐勇:现代化进程的节点与政治转型
刘海霞: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与危机——对“占领华尔街运动”的反思
袁剑:一场足以引发历史巨变的危机悄悄降临
高全喜:中国自由主义的政治成熟
刘山鹰:论“人民民主专政”的宪法重现
来永庆: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
王邦佐:对建构中国民主基础工程的有益探索——评徐勇著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》
付新苗:新冠疫情两条最重要的时间线
周宁:普世价值,我们也能担当?
郑永年 黄彦杰:风险时代的中国社会
潘祥辉:人类择偶行为的传播学阐释——一种进化论的视角
习近平: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
赵轶峰:国族重构与中国现代历史学
高全喜 田飞龙:八二宪法与现代中国宪政的演进
陈谷嘉: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
鄢一龙:今天中共应直面官僚化和正当化两大危机
杨光斌:丰裕中的思想贫困——兼论中国教育—科学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出路
陈志武: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
普京:第二次世界大战75周年的实际教训
胡建淼 吴欢:中国行政诉讼法制百年变迁
尚杰:重识“划过光明的黑暗”——反思当代中国启蒙困境
周宁:世纪末的中国形象:陷入莫名的敌意与恐慌
郭于华:“草泥马”:互联网时代的“弱者的武器”
贾康:关于我国若干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思考
陈行之:中国单位制度的极权主义特性
中国经济增长困境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
景天魁:中国社会学概念体系的历史资源
萧瀚:从邓玉娇案看公民社会和法治未来
强世功: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——“文明持久战”下的台湾问题
何帆:别了,碧华兄
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(全文)
杨祖陶 肖静宁:我虽迟慢 誓将永随 ——记乐黛云继承汤一介遗志的二、三事
潘英丽:股票市场制度变革是整体金融改革的突破口
韩东屏:论“应然”的推导
黄光国:新自由主义瘟疫与美国的民主衰败
陈安:“黄祸”论的本源、本质及其最新霸权“变种”:中国威胁论
彭念:美日印三边对话遏制中国崛起?
林尚立: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
丛日云:精英民主、大众民主到民粹化民主 ——论西方民主的民粹化趋向
沈卫荣:接触和比照:说“西藏问题”的国际背景
李佐军:“十三五”规划的“为”与“不为”
林建华:在重庆大学校长任免宣布大会上的讲话
于建嵘:村民自治与共治
许倬云:从《二十一世纪》迎接二十一世纪
朱云汉: 突破与超越: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
姜明安: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性质与作用
郭世佑:违宪的忧思——宪政与法史漫笔之三
赵树凯:万里与农村改革(上)
卞毓方:汉是汉,日是日
韦森:中国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条件下如何才能启动内需?
刘骥 德新健 熊彩:“一胎化”的政治学:理念、利益、制度
付子堂 孟庆涛: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”的宪法命运与现代性
刘清平:怎样界定“政治”概念?
胡德平: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政课题
薛衔天: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——以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中朝关系
高全喜:在北大博雅公法论坛的发言
陈行之:历史是一条直线加一条曲线
许纪霖: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(1919—1921)
陈翰圣:告别“五四”精神
于建嵘:机会治理:信访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根源
陈方正:为不算是革命的革命翻案
李林:高举社会主义宪政旗帜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
孔繁斌:从社会科学的边缘到核心:公共管理学科再认识
刘清平:自由、强制和必然 ——“自由意志”之谜新解
周濂:以赛亚·伯林与当代中国
岳庆平:改革进程中的价值共识
曹旭东:香港政党政治的制度空间
白彤东:主权在民,治权在贤: 儒家之混合政体及其优越性
郭道晖:依宪治国是执政的基本守则
杨祖陶:黑格尔关于认识论研究的原则
刘伟:新历史起点上的经济发展与深化经济改革
陈映芳 唐小兵:青年怎样,时代就怎样
方朝晖:也谈中华文明的新形态与世界文明的新重心
王淑芳: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
韩十洲:中国怎么办(中)——未尽潜能的“邓小平时代”
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
郑永年:大众民主和资本主义的矛盾
二零一五年中共党史研究若干学术进展
韩水法:人类关切与未来想象
郭齐勇:民间儒学的新开展
杨斌:美欧经济动荡与掠夺财富的新型战争
许智宏:社会转型期大学精神重塑与创新人才培养
林毅夫: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
周大伟:小额速裁程序:从民工讨薪开始
刘尚希:正确认识“土地财政”
刘启川:行政机关责任清单的外部型态与内部构造
韩钢:还原华国锋——关于华国锋的若干史实
刘连泰:政治宪法学的疏漏与吊诡
施芝鸿:“十四五”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
杨祖陶:《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》再版后记
周其仁:央行购汇的支付手段
吴海英 余永定:中国的投资率是多少?
许耀桐:“十二五”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鲜明特点
黄金荣:解决“黑户”问题的人权视野与法治维度
杨联陞:报——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
赵磊:政治与经济:中国改革的可能走向
徐崇温:国外近期关于“中国模式”的研究动向
徐贲:当代犬儒主义的良心与希望
欧树军:“看得见的宪政”: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
李海青:试论转型语境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期
张志成:成立台湾省人民政府和统一事务部 遏止法理台独
中国经济增长困境的形成机理与应对策略
胡德平: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
关锐捷: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强农惠农政策
阎小骏:复杂环境之下,中国何以稳定?
孙锐:司法裁判考量社会舆论的正当性
王海东:自由、理性与信仰:鲍勃·迪伦的艺术真谛论
肖静宁:知耻而后勇——重提“汉芯骗局”的意义
刘山鹰:威权与民权:中国政治的双重任务
苏力:何为制度?因何发生?
于建嵘:按下葫芦浮起瓢的“三农”——读李昌平新著《大气候》
斯蒂格利茨:中国新发展模式的核心
郭世佑:河山两点藉心酬
陈来: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
于滨:普京三任外交启动:光荣、梦想与现实
博·罗斯坦:建立政治合法性——选举民主与政府治理的质量
林毅夫: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
柳红:面对历史:只有诚实和谦卑——吴晓波《吴敬琏传》的硬伤、软伤及其后果
阮炜:文明的规模
萧瀚:论官僚社会的宪政转型
韩钢:有关粉碎“四人帮”的史实和疑点
节大磊:美台“切香肠”的限度和危险性
许纪霖:华夏与边疆——另一种视野看“中国”
杨祖陶:求学为学之四:以阐明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为已任
潘英丽:货币自由兑换新解与资本账户有限和定向开放
许纪霖: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(1919—1921)
黄宗智:探寻中国长远的发展道路:从承包与合同的区别谈起
托马斯·海贝勒:中国当前形势之我见
马岭:探寻修宪的轨迹
李河:东亚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
肖雪慧:作为学问家的何满子
高虚:略论刘仲敬现象
姜跃:官僚特权与政治伤害——对苏共亡党的一点思考
艾明江:两岸和平协议中的“不统不独不武”分析
李样举 韩大元:论宪法之下国家立法具体化功能的实现
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全球治理行动框架
罗道:教育官员对国学经典要有敬畏之心
陈云良:对法治的不懈追求
程炼:从苏二条看哲学
罗道:被金钱绑架的中国
任剑涛:如何保证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一直大于离心力?
高全喜:民主何以会失败?——一个转型国家的忧思
梁立昌:朝鲜半岛和平问题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
韩毓海:国家与基层社会
秋风:三十年与一百年
贾康:供给侧改革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发展
张英洪:以权利看待农民——我为什么关注农民公民权?
汪玉凯: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由来及其影响
左凤荣 赵柯:2015年国际形势回顾与2016年展望
郑秉文:中国社会保障40年:经验总结与改革取向
杨祖陶:《康德三大批判合集》后记
闫海 曾祥瑞:宪政、地方自治与地方财政法制
徐建:1988年深圳特区的政改方案
陈行之:一个后来者对李慎之先生的祭奠
许耀桐:习式政治新常态六大鲜明特征
陈一新:“五治”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
李俊:司法独立原则的引进与晚清司法制度近代化转型
刘松山:1981年:胎动而未形的宪法委员会设计
樊纲:经济制度与经济生活
贾高:《无归记》上·无妄之城(一)
姚洋 秦子忠:人性的差异性与儒家政治结构
方朝晖:人性善恶与民主、专制关系的再认识
姜跃:官僚特权与政治伤害——对苏共亡党的一点思考
朱维群:西方为何在涉藏涉疆问题上与中国过不去?
刘国光: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
郑永年:中国模式的改进
刘道玉:扩招——教育的“大跃进”
何哲:基于网络社会特性的中国网络社会有效治理
陶东风:七十年代的碎片化、审美化与去政治化
汪涛 陈岚 钟挥:2017-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
贾康 苏京春:本轮股市大震荡的透视与反思
陈剑: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——更好发挥市场作用
公方彬:理想信念命题的解读
刘国:税收法定主义的宪法阐释
赵树凯:万里与农村改革(上)
刘小枫: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
张文木:对当前中国印度洋政策的新构想——“三点一面”的战略空间布局解
张云昌:江湖关系的历史和未来
吴稼祥:民粹主义的三只手
韩毓海:百年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
李强 胡宝荣: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
任剑涛:重申人民主权:国家权力的结构改革
郭世佑:就辛亥革命真相与百年纪念答《光明日报》记者四问
胡德平: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政课题
杨祖陶:父亲节杂感
袁伟时:中国传统文化:辉煌·历史危机·现实危险
潘维:当前“国家治理”的核心任务
许耀桐: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前行
姜明安: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宪政之路
尹超:制度分割下地方政府“土地财政”之转型路径探析
常修泽:世界三大博弈与中国开放新局
徐贲:吏治之弊 问责机制 社会信任
朱永嘉:重温建国前夜和1972年到1975年毛泽东主导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
黄宗智:中国经济是怎样如此快速发展的?
杨开煌:关于“合情合理的安排”评议
高一飞:官员财产申报立法路线图
童世骏: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何在?
周天勇:为什么要实施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?
李景治:党内监督尚需及时补短板
王开玺:辛亥革命的历史省思
习近平: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
单少杰:改革开拓者胡耀邦
段德智:美国公民宗教的政治轨迹——从"美国"公民宗教到"世界"公民宗教
于建嵘: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最大陷阱
陈志武:中国民间的金融饥渴亟待解决
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
福山:衰败的美利坚——政治制度失灵的根源
徐贲:指点改革迷津的智者:列奥·施特劳斯的《论暴政》
韩东屏:社会结构:制度性三位一体
柯华庆:中国式宪政——试论党导立宪制
袁伟时:袁世凯与国民党:两极合力摧毁民初宪政
于建嵘:超越“省管县”,县政自治才是治本策
许纪霖 周濂 刘擎等: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
张维迎:市场制度最道德
蔡禹僧:中国文明的世界意义
王海明:共产主义新探
颜德如:国家转型的助推器: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辛亥革命
黄玉顺:回望“生活儒学”
张允若:关于“新闻自由”之说
李向阳 张宇燕 基欧汉 约瑟夫·奈等:世界格局之变
胡德平:说说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——阈值的警示
任剑涛:人民的两个身体与政治神性的现代转移
于建嵘:剥夺穷人生存权就会同归于尽
蔡继明:“土地腐败”的制度分析
赵树凯:九号院里的“政治反省”
阮炜:雅典民主的真相
俞可平:依法治国的政治学意蕴
孟令伟:中国农民宣言
李强:中国中产社会形成的三条重要渠道
张志成:中日关系:回到雅尔塔体系才有未来
赵树凯:从中国改革看“农民落后”论
人民日报: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葛天任: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症状
吕嘉健:如何看待“广场大妈“的欢腾与公共社会的失范——具体法治的进化之路
刘植荣:中国人留给非洲的十大印象
方朝晖:从政道到治道:中国文化的方向与出路
陈清秀:违宪法规之解释效力问题
吴敬琏:如何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?
韩东屏:纠正一个公误:实践是真理的标准
阮炜:文明的性格
南方周末:听俞正声上党课:“执政者的声音”
汪永清: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
郭于华:福山的慧眼: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自发社会的力量
李冠杰:试析印度的金砖国家战略
罗培新:愿恩师吴志攀教授和师母杨锐女士的温润和善良得以栖居
郭世佑:政治改革与政治家的历史地位
郎友兴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中的政治权利及其社会学意义
韩大元:共识与希冀:中国宪法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
郑永年:中国能否提供文化新范式?
郭道晖:建设社会至上的法治国家
常修泽:“新四沿”战略: 打开区域发展大格局
周一鑫: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垄断
何帆 冯维江 徐进: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对策
关晶焱: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改革构想
吕德文:群众路线与基层治理——赣南版上镇的计划生育工作(1991~2001)
方鲲鹏:美国议员软性腐败警世录
周其凤:在北京大学2010年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
陈云生:宪法文化的自觉
边燕杰 芦强:跨阶层代际流动是否增加人们的社会资本
王文:反腐要坚决,要从制度入手,但切忌唱高调
白彤东:主权在民,治权在贤: 儒家之混合政体及其优越性
刘毅:群己观念与法治中国——以思想史为视角的考察
崔卫平:安提戈涅的负重
韩大元:维护宪法和基本法权威,大力增强国家认同
许建康:经济长波与跨越“卡夫丁峡谷”的中国道路
杨志军:中央与地方、国家与社会: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双重维度
于建嵘:“减副”须先减负且要依法
杨光斌:观察中国政治要有认识论上突破
张思平:深圳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不足和挑战
许耀桐: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研究
曹锦清:中国还在以西方为尺度,印度已经学会了以中国为尺度
郭世佑:职业与谦卑
陈沫:中国能源安全新思考
苏力:何为制度?因何发生?
王平:“新公益”浪潮将至
王锡锌:参与式治理与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活化
刘擎:2017西方思想年度述评(上篇·政治与思想)
雷颐: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商人和政治
回良玉:我的三农情缘
林晓光:东亚国际关系视阈下的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研究
刘练军:“大跃进”中的人民司法
汪丁丁 贾拥民:社会偏好的神经基础及微观结构
赵树凯:重新界定中央地方权力关系
来永庆: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
蒲国良: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
杨光斌:民主与世界政治冲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