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»
热点资讯
任剑涛:真假改革的试金石
张京育:从和平到和好(二):两岸和平协议的探索
贝淡宁:从“亚洲价值观”到“贤能政治”
陈瑞华:刑诉法修正案之隐忧
蒋惠岭:未来司法体制改革面临的具体问题
陈烽:转型期干部阶层的变迁与腐败增生的阶层性背景
姜明安: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性质与作用
许国鹏 王晨光:徘徊在限权与放权之间——社会转型时期对司法理念的探索
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(全文)
公方彬:理想信念命题的解读
祝华新:网络舆论研究:悲欣交集的体验
袁绪程:民办教育分类管理: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突破
阎小骏:复杂环境之下,中国何以稳定?
薛溪祖:总书记当财经小组组长是中共传统
汤维建:论人大监督司法的价值及其重点转向
吉兹格尔兹·爱克尔:东欧后共产主义变革
周贵华:生态文化理念的一种表达
戴开元:奥巴马VS.马凯恩:两条路线的决战
刘清平:试析罗尔斯人权观的三个理论缺失
韩大元: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宪法学的回应与贡献
许耀桐:列宁关于党政关系“二律背反”新析
王绍光:社会建设的方向:“公民社会”还是人民社会?
郭于华:落实改革大计,还须言行合一
莫于川:从认识宪法、尊重宪法到依宪治国、法治中国
郭于华: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
陈志武:金融监管的社会代价
巴曙松:金融监管框架应顺应市场演变
普京:第二次世界大战75周年的实际教训
汪洋: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
颜德如:比较视野下的胡适自由主义思想
孟令伟:中国土地问题的要害不在所有制吗?
郭世佑:师者的价值与尊严
施芝鸿:习近平拥有“四力”“四进”与“四气”
杨祖陶:巴黎散记之八——罗丹博物馆掠影
许纪霖:建立学术共同体的内在“行规”
喻中:法学研究中的主体迷失现象评析
张旭东:“魔幻现实主义”的政治文化语境构造
王鹏辉:近世哈密的佛寺道观考实(1727—1931)
潘英丽:金融转型与整体金融改革
王鹏辉:清代至民国前期吐鲁番的佛寺道观庙宇考实
王海光:“砸烂公检法”的一个典型样本分析
赵树凯:村庄治理新课题
赵汀阳:中国的信仰就是中国本身
周弘:社保改革大势——中国与世界
张清民:左翼文学批评话语的叙事特征分析
张维迎:好的纳什均衡和坏的纳什均衡
杨立华:获麟绝笔以后
陈嘉映:我们这一代
程晓勇:中国在地区安全形象的变迁与塑造
何哲:面向未来的公共管理体系:基于智能网络时代的探析
秋风:建设国家先要重建社会
许耀桐:莫使官员当道具
周宁:香格里拉——西方人的西藏想象
陈定学:传统认识理论评析
李国强:政绩竞赛与政治忠诚的表达* 1
李泽厚:举孟旗行荀学
李江宁:如何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——从“体改委”到“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”
刘俊祥:宪政是人类的共同梦想——兼驳“宪政姓资”论调
高放:世界社会主义风云激荡500年
黄朴民:王莽的历史悲剧
袁曙宏 杨伟东:我国法治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前瞻
纪硕鸣:佛光文化营造中华软实力
韦森:不宜过高估计奥运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基本面的影响
胡德平:倡导民主法制 反对封建主义:重温叶剑英30年前讲话
刘小枫:美国“遏制中国”论的地缘政治学探源
赵树凯:“农业学大寨”的一段历史——散忆纪登奎之六
潘祥辉:嵌入新场域:股改上市对传媒业单位体制的改造及影响
陈孔立:台湾政治过程的“卡关”现象
冯克利: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制度——傅高义《邓小平时代》译后感言
林晓光:从人质危机看日本的中东外交:能源安全与反恐政策的两难
王逸舟:中国外交十特色——兼论对外交研究的启示
胡戟: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
时殷弘:两强关系稳定的条件与稳定终告倾覆的趋势:三大历史范例的动能透视
张树华: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: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
韩水法:转向抑或调整——民族-国家的当代抉择
何艳玲:“回归社会”:中国社会建设与国家治理结构调适
阮炜:文明的多元性与历史的统一性
郭世佑:就辛亥革命真相与百年纪念答《光明日报》记者四问
谭铁牛:人工智能的历史、现状和未来
刘小枫: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
韩东屏:哲学没有也不需要范式
杨祖陶:译事回眸之五:康德“三大批判”新译的七个寒暑
李强 胡宝荣: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
徐山:胎儿期记忆与穆迪《死亡记忆》濒死体验
陈孔立: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
李稻葵 徐翔:中国劳动份额与经济结构改善进程
徐汉明:国家监察权的属性探究
丛日云:西方中世纪王权观内含的现代性基因
张静:基层政府权威重建:读《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》
迈克尔·赫德逊:中国未来三十年
时东陆:教育的误区
龙应台:我怎么会没有中国梦呢? 从乡愁到美丽岛
郭震远:进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及其前景
张文木:台海统一是中国建构西太平洋制海权的关键环节
邵宇:上海的金融雄心和版图
任剑涛:钓鱼岛事件与中国民族主义
孙嘉琪:在政治世界中坚持责任判断——纪念汉娜·阿伦特诞辰110周年
林晓光:朝鲜战争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转换
周其凤:在北京大学2010年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
许耀桐 刘祺: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
吴敬琏:对如何走出宏观经济两难困境的思考
杨念群:“断裂”还是“延续”?——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如何汲取传统资源的思考
杨福泉:作者心语:我心依旧
刘擎:民主:现代国家迟早将面临的考验
于建嵘:农民工是谁家的孩子?
李洪雷:论我国监察机关的名与实
刘晓洲:社会基础变迁与美国民主政治的激进化
修斌:琉球地位的变迁及其复杂性
时殷弘:中国的东北亚难题:中日、中韩和中朝关系的战略安全形势
戴建业:论美国主流文化的全球战略
李满长:从南斯拉夫分裂看多党制的危害
杨天石:蒋介石父子招抚台独“大统领”廖文毅始末
郑永年:检视中国的制度进步
李学勤:简帛佚籍的发现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
俞可平:政治哲学何为
于建嵘 石凤友: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
舒远招:永恒的精神,无愧的人生——杨祖陶先生遗著《黑格尔<精神哲学>指要》整理附记
习近平: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
周大伟:“林良多”教授告诉我:那首网间疯传的爱国诗篇并不是他写的!
张炜:从代际福利分配角度对改革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补充思考
许纪霖:一种新东亚秩序的想象:欧盟式的命运共同体*
陈行之:权力状态下的人性扭曲
魏礼群:新中国7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思考
吴稼祥:为中国强大甘愿受难的人
田国强:中国下一步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
王利明:论互联网立法的重点问题
赵树凯:新世纪的国家与农民——2002-2012乡村治理述评
竹立家:意识形态如何引领结构性改革方向
秦晖:荒唐的问题:“农民该不该上楼?”
李开盛:容纳中国崛起
张昱 杨彩云:泛污名化:风险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征
杨奎松:战后初期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变动及原因
习近平:从政杂谈
潘祥辉:双面技术:新媒体的商业属性及其政治效应
万明:中国的“白银时代”与国家转型
“别求新声——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”学术座谈会摘要
任剑涛:阴谋论与国家危机
唐任伍:李克强总理的经济理念和改革思想述要
周永坤:政法委的历史与演变
蔡定剑: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状
秦晖:“牛奶掺假”史:“食品安全”的过去与现在
诺贝托·博比奥:民主的未来
刘守英:土地依赖性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困境
钱钢:“红色词语”的勃兴和流变
田雷:如何阅读《联邦党人文集》?从最重要的第十篇开始
王炳权 李海洋:中国政治精英吸纳模式的历史演进与转换逻辑
俞正樑: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失衡
赵树凯:为什么纪登奎没有被毛泽东选为接班人?
马戎: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
于建嵘:花钱买不来稳定
田国强:林毅夫、张维迎之争的对与错
刘江永:驳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欺人之谈
卓同年演讲预告:破病智慧
于建嵘:反社会人格,最恐怖的发泄
陈来:百年来儒学的发展和起伏
谢毅:从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
文贯中:现行户口和土地制度的共同症结
袁伟时:是谁摧毁了辛亥革命?
李泽厚:伦理学补注
南海告急:中国非出手不可?
张晓唯:大学校长陈序经的命运
陶东风:文化发展需要打破政府迷思
于幼军:认识把握民主政治问题的方法论思考
单世联:民国人物的新与旧——李宗仁、陈济棠与胡宗南
周弘 彭姝祎: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社会保障发展趋势
王毅: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
郑永年: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
张允若:关于“新闻自由”之说
高全喜:回望夏道平
施卫江:恐怖主义猖獗的伦理学反省
王小刚:中国经济学的殖民化倾向
衣俊卿: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直面人类重大问题
李克强: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
任剑涛:思想的钝化——中国现代政治理念的英国导向
高全喜:政治宪法学的兴起与嬗变
戴慧思:中国缘,中国情
景天魁:做学问也是一种修炼
羽之野:遥望阿伦特
张祖谦:美国当前对台政策为何企稳防变?
黄清贤:从欧盟经验看南台湾的两岸认同走向
袁剑:告诉你另外一个真实的中国
党国英:农村产权改革:认知冲突与操作难题
赵鼎新:论意识形态与政党政治
韩星:和而不同与全球多元文明
于建嵘: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路向
秦前红:论最高法院院长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——以司法改革为视角
卓新平:“士”的担当与宗教学的未来
任剑涛:当代中国的国际理念:融入“世界”,抑或重启“天下”?
赵树凯:九号院诸“老”——九号院与中国农村之二
刘俏:那些必需但又难以改进的事
李伯重:技术与国运:清代中国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关键问题
韦森:中国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条件下如何才能启动内需?
李培林: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
田先红:基层信访治理中的“包保责任制”:实践逻辑与现实困境
阮炜:民主对于大国意味着什么?
二零一五年中共党史研究若干学术进展
杨祖陶:《回眸: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》后记
顾功耘:宪法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定位反思
刘建军:和而不同: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三重属性
郑曙村: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
何勤华:西方法学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
朱青 何江穗:政法传统的新逻辑——对维稳体制下一桩滥伐林木案的个案研究
吴忠民:社会焦虑的成因与缓解之策
朱启臻 :从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价值
段德智:中世纪阿拉伯哲学概论
厉以宁: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
丁平君:村寨银行在农村社区的公共性建构
段德智:概论莱布尼茨逻辑学的学术成就、历史影响和理论得失
周树山:读书人的国运担当
俞可平:全球化催变思维方式
清华课题组: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出路
许耀桐:民主集中制的制度结构与转型调适
习近平: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
吕鹏:从东亚样本看“后共产主义”研究的多元路径
郑永年:21世纪的政治秩序危机
张崑:权利界定是拯救“党民关系”的唯一方法
袁剑:告诉你另外一个真实的中国
黄平:中国、世界与新天下观
刘梦溪:陈寅恪的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
孟令伟:中国亟须面对的十大改革问题
季羡林:回忆老师陈寅恪
阮炜:好民主要有好国家
杨晖:民族的主义和主义的民族——两岸分裂根源的政治学解析
郑克中:走向社会主义的美国与走向资本主义的中国
钟轩理:泾渭由来两清浊——给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算算账
刘厚俊 袁志田:全球公共债务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
乐黛云:肩起黑暗的闸门
羽之野:遥望阿伦特
艾明江:两岸和平协议中的“不统不独不武”分析
国务院: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
王岳川 余三定:发现东方与再中国化
刘绪贻:愧对慎之
凯大为:论人权及被基因改造的权利:一个超人类主义视角
姜春云: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
盛邦和:从哪里看懂中国?
张旭东:杂文的自觉—鲁迅“过渡期”写作的现代性与语言政治
姚洋: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
习近平: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——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
何哲:政府边界问题
阎云翔: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革的轨迹
陈志武:这一次市场会战胜儒家
李克强: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
郑克中:中国股市:一年消灭了中产阶级
何怀宏:国家要像个国家的样子——重温梁启超的宪政思想
王人博:中国如何构建现代国家?
郭世佑:意外的荣誉
周强: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——2018年3月9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
万其刚:彭真关于人大制度完善与有效运行的有关论述
李斌: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
温家宝交出“政绩单”
徐友渔:家乐福事件与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
杨祖陶:《耶拿逻辑》译者导言
陈瑞华:刑事诉讼法修改对检察工作的影响
郑永流:实践法律观要义:以转型中的中国为出发点
张文木:在钓鱼岛赢得尊严 才能在南海赢得尊重
周大伟:租界里的法律故事
张雄:张维迎:我鄙视禁不起诱惑的知识分子
刘军宁:反思五四的“民主与科学”
郑永年:中国能否提供文化新范式?
郭道晖:警惕文革元素的复活
阮炜:大学官僚化:比学术腐败更严重的腐败
许耀桐: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特点——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
郑毅:试述民族自治权的产生、发展与新走向
袁绪程:中国式股市还能走多远
黄宗智:探寻中国的现代性:评汪晖《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》
唐代兴:试论道德成本原理
刘鸣:二战后东北亚秩序:延续、遵从、权力转移与挑战
肖静宁:足球带给我的遐想
李晟:八二宪法,三十而立
程广云:革命悖论——重思文革
唐淳风:泪血琉球——中国人应该知道的往事
萧瀚:从邓玉娇案看公民社会和法治未来
王湘穗谈“后美国时代”中国大战略
吕芳上:政治转型的挑战——近代中国“党国”体制的发展与省思
邱忠霞:当前中国的隐性腐败问题及其治理
刘清平:墨子“正义”理念的现代意义
于建嵘:除了宪法,我们还有什么?
郭世佑:走近伤痕累累的梁启超
潘英丽: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试验尚未找准方向
俞可平:敬畏民意 发自内心更要付诸行动
周叶中 祝捷:关于大陆和台湾政治关系定位的思考
许纪霖: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
何与怀:沉沦神州的血祭者
程雪阳:论“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”的宪法解释
韦森:从税收法定走向预算法定
半月谈网:2010最具争议性国际话题
孟令伟:从殷周的井田制到当今的农地承包制——关于中国农地干预和演变的历史追溯
杨光斌:从抗疫斗争看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及其比较优势
任剑涛:祛魅、复魅与社会秩序的重建
杨光斌:巨变时代的中国政治学研究议程
郭世佑:2011,法治进退费猜思
于建嵘:超越“省管县”,县政自治才是治本策
许耀桐:依法治国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
邓晓芒:评刘小枫的“学理”
韩巍:新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:结构性转向与发展
萧功秦: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
刘统:共产党的崛起与国民党的“清党”
刘乃强:从殖民地人到中国人
戴旭:以变应变有所作为:对中国未来十年的战略期许
陈剑:全面深化改革,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建设